浑瑊(736年—799年),皋兰州(今宁夏吴忠)人,出身于铁勒九姓中的浑部,高祖浑阿贪支是浑部的大俟利发(部族首领),曾祖浑元庆、祖父浑大寿、父亲浑释之,世代为皋兰都督。浑瑊从初露锋芒到死而后已,历经玄宗、肃宗、代宗、德宗四朝,见证了唐王朝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全过程,在平定安史之乱、抵御吐蕃入侵、镇压藩镇叛乱、解奉天之围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屡建奇功。因此,他的一生既是一部个人英雄主义的史诗,也是唐朝中期政治军事变迁的缩影。
浑瑊少年英才,十一岁时,就善于骑马射箭,随父浑释之征战,当年就立下跳荡功(唐时为少年兵设置的军功)。第二年又打败贺鲁部,攻克石堡城,收复龙驹岛,勇冠诸军,累迁至折冲果毅。后节度使安思顺派遣浑瑊率领一支偏师深入回纥葛禄部,巡视特罗斯山,大败阿布思部(叛唐的铁勒部落)。同时,和诸军一起在永清栅和天安军(即天德军,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)筑城,因功升至中郎将。少年时代的军旅生涯不仅锤炼了浑瑊的军事技艺,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,更塑造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。
天宝十四年(755年),安史之乱爆发,浑瑊跟从李光弼平定了河北,射死叛军悍将李立节。唐肃宗即位后,浑瑊又随从郭子仪讨伐安庆绪,收复长安和洛阳;随从仆固怀恩,平定史朝义动乱。浑瑊前前后后打了数十仗,功勋卓著,一跃成长为唐朝军事将领中的佼佼者,加任太常卿、赐封二百户。
展开剩余72%广德二年(764年),仆固怀恩引回纥、吐蕃十万余众反叛。浑瑊隶属于仆固怀恩,迫于命令,他不得不随仆固怀恩之子仆固瑒围攻榆次,但在仆固瑒被朔方军攻杀后,他立马率部归附郭子仪。这一抉择显示了他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和坚定的报国忠心,在个人恩义与国家大义之间,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。
大历七年(772年),吐蕃大举犯边,浑瑊与泾原节度使马璘合力讨伐,进军黄菩原(今甘肃泾川县飞云乡)。浑瑊命令部队占据险要,布设枪垒防卫,以防止吐蕃军突袭。然而史抗等旧将刚愎自用,内心轻视浑瑊,擅自撤除枪垒,并强令骑兵冲击敌阵,导致唐军大败,死伤大半。此次惨败,面对郭子仪的责问,浑瑊主动揽责,并请求戴罪立功。随后他与盐州刺史李国臣等,设计截击撤退的吐蕃军,夺回被抢的所有物资。
建中四年(783年),“泾原兵变”爆发,唐德宗避难奉天(今陕西乾县)。这场由朝廷赏赐不公引发的叛乱将浑瑊推向历史舞台的中央。三日后,浑瑊闻讯,他不顾个人安危,星夜兼程,率家人子弟毅然赶至奉天护驾。唐德宗任命他为行在都虞候、检校兵部尚书、京畿渭北节度使。不久,朱泚亲率数万叛军围攻奉天,史称“奉天之难”。面对叛军的猛攻,浑瑊通过设火门、挖地道的方式积极组织城防,顽强抵抗,让敌军始终不能攻克奉天的城门。
危难之际,唐德宗为了招募勇猛的敢死队抵挡叛军,授以浑瑊千余份空白诏书和一支御笔,让他依据士兵功绩签署赏赐诏书,如若诏书不够,可签在那个人的衣服上。这相当于给予了浑瑊先斩后奏的权利,把守城重任完全托付给他。浑瑊自然被这份信任所感动,遂身先士卒,浴血奋战,甚至在身中飞矢、血流满衣的情况下仍坚持指挥,同时以忠义之词来激励士兵拼命死守。在上下一心的共同抗击下,终于等到李怀光率军前来解围,叛军方才退去。
贞元三年(787年),吐蕃宰相尚结赞攻陷盐、夏二州,伺机进犯京师地区,但因畏惧浑瑊、李晟、马燧三大名将,于是谋划用计取胜。尚结赞用谦卑的语言和恭顺的礼节转告马燧,请求重立盟誓。唐德宗遂命浑瑊为平凉会盟使。这就是著名的“平凉会盟”。会盟当日,吐蕃伏兵合围,浑瑊虽夺马逃脱,但副使崔汉衡以下六十多人全部被俘。事后,生性猜忌的唐德宗并未追究浑瑊轻敌大意的责任,仍令其镇守奉天,防御吐蕃。
这种罕见的宽容,既源于奉天之围时浑瑊与唐德宗之间建立的生死情谊,也体现了浑瑊在长期军事生涯中积累的政治信誉,更重要的是还得益于他谦虚低调的品格。浑瑊喜欢读书,精通《春秋》《汉书》,曾仰慕司马迁所作的《太史公自序》,写有《行纪》一文,辞藻毫不矜夸自大。他为人忠厚谦逊,纵使高居将相,也功高不显。每年藩镇的供奉必定亲自检阅,若有赏赐,则下跪拜受,时常如同皇帝就在面前。如此种种,唐德宗对他深信不疑,即使建中四年(783年),李希烈诬告浑瑊叛乱,唐德宗也不以为然。
贞元十五年(799年),浑瑊去世,享年六十四岁。唐德宗闻讯悲痛不已,停朝五日,追赠太师,谥号“忠武”。元和九年(814年),配飨德宗庙廷。《东坡志林》载:“秦之由余,汉之金日磾,唐之李光弼、浑瑊之流,皆蕃种也,何负于中国哉?”这足见后世对他的认可与推崇。(执笔:清辉 编辑:王丽娜)
来源:黄河清风
编辑:张艳玲
发布于:北京市美林配资-炒股平台-股票十倍杠杆平台-惠州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